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雙簧管 Oboe



雙簧管是一種直吹的古老木管樂器,而且流傳很廣。
古代埃及、希腦、羅馬以及差不多所有亞洲國家都有這類樂器。
最早出現的雙簧樂器是以葉片夾插在木管的尖端,在希臘或羅馬的古代墳墓中可以見到,大抵上是用來演奏哀樂的。
約在十五世紀出現了類似於現代雙簧管的樂器,法文根據它的形狀取名為gros bois,現代三節式的雙簧是17世紀法國人創製的,十七世紀中期,歐洲將雙簧管改良為蘆笛式樂器,到了十七世紀末期,雙簧管和長笛一樣,正式加入管絃樂隊。
在十八世紀菲里多(A.D.Philidor) 和 (J.Hotteterre) 對雙簧管做了很大技術改良,到了十九世紀又經歷一次改良,貝姆 (Theobald Bohm) 為它配上一套複雜的鍵紐系統,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由特利伯特 (Triebert) 將之定形,以黃揚木、巴西枚瑰木或黑檀木製作,呈圓錐形,由頂節、下節和鐘形口三段木管拼接而成,約長61公分,在上端有兩片簧片直接插入管體。
它的前身是一種名為簫姆管(shawm)的民謠樂器,大約是在1650年,由法國的樂器製造商金恩.霍泰得研究成功,它的原名為「高木」,其後又經過不斷的研究改良。
標準的雙簧管不是移調樂器,同類樂器族中唯一被廣泛使用的只有英國號(或稱低音雙簧管),音域比雙簧管低,主音在F。
雙簧管曾經也仿長笛用金屬製成,可是沒有長笛那樣成功。
原因是雙簧管的管徑小,圓錐形管的最頂端很彎,以致產生了安裝鍵機麻煩、樂器不堅牢、拿樂器不能穩定等缺點。
雙簧管的音域頗廣,音色從尖銳細緻到圓潤溫柔的都有,音域是兩個八度半,可達三個八度的音程,在管弦樂團中相當於合唱團的女高音。
低音音色淒涼粗野,中間的音色哀怨纏綿,高音音色則有無可奈何的感覺。
其特點在於它的聲音有豐富的色彩,在圓滑奏中,顯現出一種富有特性的憂鬱,常被用來表現田園風光的氣氛或獨奏及韻律十足的斷奏。
雙簧管和單簧管一樣,都以簧片發聲,但它的簧片是籐皮,雙層,而單簧管的簧片則只有單層。
雙簧管有獨特的高亢音色,可以輕易穿越管弦樂團,或在弦樂伴奏下擔任主奏。
從韋瓦第、阿比諾尼(Albinoni)以降,到理查.史特勞斯,甚至更近代的佛漢-威廉斯(Vaugham-Williams),都使雙簧管展現明顯的多樣性。
獵管、柔音管(oboe d'amour)及英國管(cor anglais)與雙簧管是一族的樂器,但比雙簧管是一族的樂器,但比雙簧管大,聲音較低沈,音色較柔和。
現代交響樂團中配置兩支雙簧管,吹奏不同聲部,不過有時兩者亦吹同一聲部。
大型管弦樂作品有時也有第三支雙簧管,有需要時由他同時負責英國管。 雙簧管的發聲原理:將籐皮屈曲截成兩段製成簧片,是雙簧管的發聲用具。
用線把稍微分隔開的簧片緊纏繞在金屬管上,再嵌入軟木管中,作為簧片與管身之間的墊子。雙唇含住簧片,吹氣至管中,則兩個簧片會隨之振動而發聲音。
如同單簧管一樣,由控制音孔開合來決定音高。
由於雙簧管與長笛一起發展時,模倣了長笛的音孔排列法和音鍵的機械裝置等改革,雙簧管在尺寸、構造與指法方面,與長笛相類似。
目前的雙簧管,簧片通常用籐皮製成,但最好的材料,還是由法國特別栽培的蘆葦。
吹奏時,空氣通過簧片而使簧片共振,促使管內空氣亦與之共鳴,由於只需少量吹氣即可出聲,故適於吹奏長樂句。
不過,雙簧管出音較為遲鈍,起吹不夠靈活,以致它的連音奏法不及長笛來的快速。
雙簧管的音質其有鼻音般的獨特風味,能產生東洋風的效果,其音色婉轉幽怨,雖不似長笛那樣輕快,但充滿著豐富的感情與纖細典雅的氣質,不但適於淒涼的演奏,對一些田園風味的表現,更有很獨特而滿意的效果。
除此之外,雙簧管亦具有俏皮幽默的氣氛,有時也用來表現愉快的情緒。

沒有留言: